绘画艺术自清末以来受西洋艺术的影响日益明显。辛亥革命之后,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之下,绘画教育更加受到重视,培养专门绘画人才的学校也相继设立,西洋绘画在这些学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。传统的中国画主要靠一些著名的民间绘画组织如上海的“海上题襟馆”、金石书画会等来维持和发展。20世纪20年代以后,又形成中西绘画并重的局面。30年代之后的画家约可分为三类:第一类是严守西洋绘画传统技法的西洋派画家,如颜文梁、潘玉良、梁鼎铭等;第二类是严守中国画传统技法的画家,如陈师曾、齐白石、张大千等。第三类画家则致力于中西绘画的相结合,其代表人物有岭南三杰高剑父、高奇峰、陈树人和徐悲鸿、刘海粟、林风眠等。刘海粟、徐悲鸿等早年均以西画为主,晚年则实现了向中国绘画艺术的回归。
中国的电影业在早期纯粹为舶来品。从电影传入中国之后不久,中国人便开始尝试拍摄自己的影片。20世纪20年代之后,电影业逐步实现了本土化,其艺术技巧日臻成熟。30年代以后,便拍出了许多优秀的故事影片,并为以后培养了大批电影人才。
进入民国以后,戏剧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。表演方法、音乐、舞台设计等都日趋革新。随着改革的浪潮,新剧本不断创作,并吸引了大批观众。梅兰芳、程砚秋等还多次出国表演,向国外观众展示京剧的魅力,戏校也纷纷建立起来。而在抗日战争期间,许多剧团撤到了西南大后方。从而把戏曲、尤其是京剧艺术推广到了川、广、云、贵等边远地区。